前言

最近在对既有系统向云原生改造,为了平衡服务间的独立性、互通性,在参考了Medium和OREILLY的资料后,decoupling服务时决定仅允许服务间通过gRPC调用、不暴露中间件和数据库,因此,需要一个仓库来存放、管理所有的gRPC API,也就是一堆的protobuf文件。

众多的protobuf揉在一个仓库里,还有不同的版本需要做区分,相互间可能还会有依赖,可能还会引用外部的依赖,这要手写Makefile得多累?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尝试引入了buf,本文就来讲讲它怎么帮助解决这些问题。

buf是什么

buf是一家来自加拿大的公司推出的开源工具,它目标为将API的开发转向为模式驱动,提高API稳健性的同时提高开发效率,打通各个生态系统的最后一环。我使用buf已经有一年了,从最开始的小打小闹写着玩、到现在全量投入使用,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收益:

  • 我不再需要关注protobuf依赖的更新,这是buf的工作。
  • 我不再需要手工拉下来依赖的proto文件,这也是buf的工作。
  • 我不再需要为protoc-gen写一堆又臭又长的-I参数,这还是buf的工作。
  • 我不再需要满Google查code style,buf自带有lint会提醒。
  • 我不再需要为不同接口写重复的业务代码,buf能够自动管理proto文件间的依赖关系并生成代码。

看了这么多,是不是觉得buf就是管理protobuf的go module?我也觉得是。

安装buf

在安装了Go之后,直接使用下边的命令安装即可,注意检查一下是否为最新的版本。这里只贴了安装命令,PATH需要单独配置。

apt install -y protobuf-compiler
go install github.com/bufbuild/buf/cmd/buf@v1.28.1

注册登录BSR

BSR全称Buf Schema Registry,就是buf放依赖的仓库,如果你需要把你的API存放到BSR中,就需要注册BSR并登录,在设置中创建新Token,然后使用如下命令配置到系统中。由于本文我不需要推到BSR中,因此就不多赘述,只放个配置文件,有需要的可以再去官网找文档。

cat > ~/.netrc << EOF
machine buf.build
    login <你的用户名>
    password <你的Token>
machine go.buf.build
    login <你的用户名>
    password <你的Token>
EOF

创建项目

我创建了一个项目目录,名为apis,接下来,我就以apis/开头的路径讲述步骤所在的目录层级。路径名称可能会比较随意,建议生产使用时再去参考一下protobuf的code style建议。

首先,在apis/中,创建如下两个目录。

mkdir gen # 放生成的代码。
mkdir proto # 放proto文件。

初始化go mod,名称随意。

go mod init apis

创建apis/buf.gen.yaml,填入如下内容。

version: v1
managed:
  enabled: true
  go_package_prefix:
    # 决定go的包前缀,一定要设置正确
    default: gitlab.com/myusername/apis/gen
plugins:
  - plugin: buf.build/protocolbuffers/go:v1.32.0
    out: gen
    opt: paths=source_relative
  - plugin: buf.build/grpc/go:v1.3.0
    out: gen
    opt:
      - paths=source_relative
      - require_unimplemented_servers=false

进入到apis/proto目录中,初始化buf mod。

buf mod init

初始化buf mod后,你会在apis/proto得到一个buf.yaml文件,它的内容如下。

version: v1
breaking:
  use:
    - FILE
lint:
  use:
    - DEFAULT

此时,你就完成项目的创建了。

什么是protovalidate

此处,我引入了一个名为protovalidate的依赖,这里用到它了,介绍一下它。

在以往protoc-gen-validate的时代,我会把参数校验写在proto文件中,通过这个插件生成go代码,以便对message做参数校验,业务代码就不再需要写一堆验证逻辑了。相对人工在业务代码中写一坨参数验证的代码,它已经提升了一些效率,但是,由于它基于模板生成代码,它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——灵活性。这里我举个场景,限制一个message中两个字段必须符合如下两个条件之一:

  • 一个字段长度为4时,另一个字段的数值必须在0-32之间。
  • 一个字段的长度为16时,另一个字段的数值必须在0-128之间。

熟悉的朋友看到这个可能已经想到了,这不就是IP网络地址吗,对的,我就是需要IP地址的字段为4字节长度时(即IPv4),掩码只能在0-32之间,而在IP地址的字段为16字节时(即IPv6),掩码就可以在0-128之间。然而,这在protoc-gen-validate的时代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那么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新的插件——protovalidate。得益于Google推出的CEL,现在的protovalidate可以直接将验证规则生成到message的raw desc中了,没错,这样一来参数校验也不再需要生成一个单独的代码文件出来了,而是生成为raw desc,在protobuf解析时顺带做评估验证,不再需要生成代码处理。可以使用CEL,那么意味着用户可以自己编写验证规则,上边所提到的IP网络,就可以像下边这样写规则。

创建apis/proto/address/address.proto文件,并填入如下内容。

syntax = "proto3";

package address;

import "buf/validate/validate.proto";

message Prefix {
    option (buf.validate.message).cel = {
      id: "must_ipv4_or_ipv6",
      message: "must be valid ipv4 or ipv6",
      // IPv4时掩码0-32,IPv6时掩码0-128
      expression: "(size(this.ip) == 4 && this.mask >= 0 && this.mask <=32) || (size(this.ip) == 16 && this.mask >= 0 && this.mask <= 128)"
    };

    bytes ip = 1 [(buf.validate.field).bytes.ip = true];
    uint32 mask = 2 [(buf.validate.field).uint32 = { gte: 0, lte: 128 }];
}

引入protovalidate

Google搜索protovalidate,在文档中可以看到proto文件中的引用名称为buf/validate/validate.proto,buf的依赖名称为buf.build/bufbuild/protovalidate

那么,修改apis/proto/buf.yaml,在其中添加依赖名称,如下。

version: v1
# 添加到下边这里
deps:
  - buf.build/bufbuild/protovalidate
breaking:
  use:
    - FILE
lint:
  use:
    - DEFAULT

然后在apis/proto中,使用下边的命令更新依赖,这一步结束后,就会看到有一个apis/proto/buf.lock的文件生成了。

buf mod update

最后,我们再在apis/buf.gen.yaml中添加依赖,如下。

version: v1
managed:
  enabled: true
  go_package_prefix:
    default: gitlab.com/myusername/apis/gen
    # 添加到下边这里,就是引入的BSR中的依赖
    except:
      - buf.build/bufbuild/protovalidate
plugins:
  - plugin: buf.build/protocolbuffers/go:v1.32.0
    out: gen
    opt: paths=source_relative
  - plugin: buf.build/grpc/go:v1.3.0
    out: gen
    opt:
      - paths=source_relative
      - require_unimplemented_servers=false

这时候,在apis/中,我们就可以使用下边的命令生成代码,并且更新依赖了。

buf generate proto
go mod tidy

生成代码后,我们就得到了如下这么个结构。

.
├── buf.gen.yaml
├── gen
│   └── address
│       └── address.pb.go <- 这就是生成的代码,其中的raw desc也包含了参数校验的规则。
├── go.mod
├── go.sum
└── proto
    ├── address
    │   └── address.proto
    ├── buf.lock
    └── buf.yaml

不同目录间调用

如何在不同的目录间使用现有的proto文件呢?在buf mod中,proto文件可以在mod层级中直接按照文件路径来引用。

创建一个文件apis/proto/usage/usage.proto,填入如下内容。

syntax = "proto3";

package usage;

// 这里引用了刚刚的address.proto文件。
import "address/address.proto";

message Example {
    // 引用了刚刚的Prefix。
    address.Prefix addr = 1;
}

再执行生成,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目录结构,也就成功引用到了Prefix。

.
├── buf.gen.yaml
├── gen
│   ├── address
│   │   └── address.pb.go
│   └── usage
│       └── usage.pb.go
├── go.mod
├── go.sum
└── proto
    ├── address
    │   └── address.proto
    ├── buf.lock
    ├── buf.yaml
    └── usage
        └── usage.proto

总结

写的比较仓促,简单介绍了一下buf。一开始所提到的管理gRPC API遇到的问题,在贴出的步骤中可以很清楚得看到buf交出的解决办法,从以往的API开发模式到现在面向架构、模式驱动的开发方式,大幅提高了开发、维护API的效率,云原生服务间的API,从此也将可以通过protobuf和buf进一步连通,生态系统间的最后一环就此完工。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