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专业的多多少少都应该会讲计算机网络吧,计算机网络这本书中很详细地把超网介绍了一遍,然后兴致勃勃去实践去配了,发现如果单纯按照计网的思路去配置,抱歉,完全不通。这就有时候让人怀疑概论和实践简直是两码事,实践固然重要(我没说概论也不重要),经验也很重要。在此再次感谢TUNA的小伙伴们的耐心解答,周边做网络的朋友和老师没有成功解答,百度和Google也都没能解决我实践中的问题(都太偏理论),多谢最后TUNA的朋友们指点光明。

感谢

在此先衷心地感谢TUNA的小伙伴们,感谢他们耐心细致解答了我的疑惑,助我顺利拿下了CIDR这块东东,非常感谢

简介

超网的意义

  1. 其把若干个小的子网合并成一个很大的地址块,在配合NAT后可以实施“大局域网”,缓解IP V4地址不够用的局面
  2. 剪裁了广播域,假设在一个10.0.0.0/8的域中,如果不剪裁广播域的情况下,一旦有主机中毒或者恶意行为导致广播风暴,该风暴需要在整个域中广播,导致整个网络呈现风暴和拥塞。使用CIDR后对很大的地址块进行了再划分,广播域得到了剪裁
  3. 能明显简化网络拓扑结构
  4. 没有L3的修改操作,只路由而不NAT减少了硬件开销,在整个CIDR过程中,L3的packet只进行了路由选择,并没有进行任何的SNAT和DNAT,直到总网关处才会统一进行NAT(网络地址转换)。纯路由的情况下大多数机器都能够实现硬件转发,效率会高很多
  5. 方便了管理,在网关才进行SNAT,此处SNAT时可以顺带根据L3 Packet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策略路由或者QoS等。同时,ACL可以在汇聚进行整合
  6. 结合动态路由好比OSPF,可以实现L3冗余和路由环,路由表较多时使用动态路由会方便很多

缺点

其对地址块进行了划分,导致原本一个很大的广播域被划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的广播域,跨三层会导致很多策略上的问题。对准入控制也并不是非常方便,同时,由于跨三层,也使得很多功能无法使用,好比UPnP

CIDR的拓扑结构

此处我画了一个简易的拓扑图

图片

如上图,A B节点分别对应10.0.1.0/24和10.0.2.0/24这两个地址块,主网关对LAN侧分配的地址块为10.0.0.0/24,因此该三个地址块聚合后的最小单位的地址为10.0.0.0/22,该地址块包含10.0.0.1-10.0.3.255,即完成了对AB两处的路由聚合。看似聚合,实际上也只是类似于编程中的抽象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:

  • 按照计网的理解方式,可能我需要在主网关的下联接口上配置出来一个聚合后的地址块,实际上这是错的!(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)实际上聚合后的地址块是在路由表中体现出来的,路由黑洞指向的地址即代表聚合后的地址块
  • 子节点的设备只需要路由不需要NAT,请勿在子节点配置NAT,避免不必要的开销,要知道NAT会导致包的源地址改变,需要额外开销!
  • 务必在子节点的上游配置回程路由,因为AB路由并没有开启NAT,如果上游不配置回程路由,主网关在对回程的包进行DNAT后查找路由表发现没有此条目会予以丢弃!
  • 上游路由务必配置路由黑洞(blackhole),避免在两级路由的情况下造成环路,因为转发请求会持续在两侧传递。
  • 尽量不要去通过LAN、WAN这些人造的定义去理解网络,真正的端口其实都是平级的,不存在LAN、WAN这个说法(此博文内便于理解先这么讲了,但是希望还是平级理解)
  • 需要进行NAT的包的源地址可以是任意的,只要确保回程能够正常返回即可,所以源地址不必须是主网关LAN侧接口的IP地址中的地址,但是LAN侧的IP需要符合RFC1918中的对私网地址的规范,不然有的设备会丢弃这些源地址异常的包(数据中心等除外)
  • 数据是双向的,考虑流量的时候,要关注流量的往返
  • 路由器的行为是逐跳的,到目标网络的沿路径每个路由器都必须有关于目的地的路由
  • 默认采用最长匹配原则,匹配,则转发;无匹配,则找默认路由,默认路由都没有,则丢弃;同时,目标的IP一定会是在最长前缀匹配到的地址块中,否则仍然会走默认路由

最长前缀匹配

浅谈一下最长前缀匹配在CIDR中的意义,个人觉得最长前缀匹配+掩码匹配在超网中有效避免了路由回路的产生,再加上正因为有最长前缀匹配,才使得整个分块的地址块得以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地址块(抽象),并且同时也避免了目标地址为RFC1918中的私网地址的请求转发到公网去。